【致鸟】 人类与鹦鹉,盘点历史上的养鸟人(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节选自致鸟自有著作权作品《鹦鹉科学饲育指南》,从鹦鹉物种到饲养管理以及常见疾病,再到如何提高圈养鹦鹉福利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解答了许多鹦鹉饲养者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全文二十余万字,凝聚了致鸟团队多年心血。未经许可,不得盗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为鹦鹉而着迷,巴西金刚鹦鹉的洞穴壁画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

古埃及人被认为是最早饲养鸟类的人,他们所饲养的是鸽子。哈特谢普特女王(Queen Hatsheput,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82年)是第一位创建皇家动物园的君主,其中包括了一些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的鸟类品种。    

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帝国的一位名叫克泰夏斯(Ctesias)的宫廷医生及博物学家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了印度商人向他描述的会说话的鸟。

有着明确记载的鹦鹉宠物,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27年的欧洲,当时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并将环颈鹦鹉(Rose-ringed Parakeet [Psittacula krameri],又名:月轮鹦鹉)和以其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鹦鹉(Alexandrine Parakeet [Palaeornis eupatria])带回了希腊。在当时的地中海和欧洲地区,这些美丽的鹦鹉们被认为是皇室和贵族的珍贵财产。在这一时期,笼子由贵重金属制成,并用象牙和龟甲装饰,与笼中珍贵的鹦鹉相配。

【致鸟】 人类与鹦鹉,盘点历史上的养鸟人(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第1张

随着罗马帝国的崛起,来自印度的那些会说话的鹦鹉,在上流社会中风靡一时,并出现了最早的专业鹦鹉训练师——他们会被雇来教这些鹦鹉学说拉丁语。早期的一些著作中记录了当时教鹦鹉说话的方法——“用铁棍敲打鹦鹉的头”——虽然现在看来是一种非常荒谬的做法。

富裕的罗马人建造了大量的花园式鸟舍,并在家门口饲养着嘲鸫(Mockingbirds [Mimidae]),起着“门铃”的作用来提醒主人访客的到来。罗马人同样也被认为是第一批从事鸟类贸易的商人——是他们把不同种类的鸟类贩卖到了欧洲各地。

公元五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人们对饲养鹦鹉的兴趣也随之下降。在中世纪,当十字军战士、商人和探险家们带着鹦鹉羽毛作为宝藏回到家乡时,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再次被激发。当时,鸟类宠物通常为富人所有,被关在具有装饰性的鸟笼里。

罗马帝国灭亡后,鹦鹉一时在欧洲变得很少见了,但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到美洲探险后带回了一些鹦鹉后,人们对鹦鹉的兴趣再次上升。
在印度教中,鸟类长期以来一直与感性的渴望和依恋联系在一起。在古典梵文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很多主人公向鸟儿祈求感情的场景;一些作品中甚至将恋人比作鸟类。印度教文学作品,也遐想了鸟类与爱和欲望的联系——编撰于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期间的印度《卡玛经》鼓励人们为了获取爱情而模仿鹦鹉、鸽子、鹧鸪、杜鹃、鹅和其他一些鸟类的叫声,或者饲养鹦鹉或八哥并教它们说话。

【致鸟】 人类与鹦鹉,盘点历史上的养鸟人(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第2张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13世纪的探险中,在印度南部沿海地区发现和记录了多种鹦鹉物种。

葡萄牙人在14世纪中期控制了西非海岸的一部分,他们经常把非洲灰鹦鹉带回家乡。此时,能够模仿人类说话的鹦鹉受到了教会的高度重视,以至于教皇马丁五世(Martin V)任命了一名专职的“鹦鹉管理员”来保证对它们的照顾质量。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中也提到会说话的鹦鹉。

在15世纪,葡萄牙水手将金丝雀(Canaries)带到欧洲后,养鸟开始成为一种民众爱好,尽管仍然主要局限于上流社会。

探险时代跨越了15世纪初至17世纪初,在此期间,欧洲出发的船只会到达世界各地,寻找和开拓新的贸易路线。更多的物种被带回欧洲的动物园、博物馆、庄园,而鹦鹉也在名单之上,并排名靠前。来自印度、非洲和南美洲的鹦鹉是常见的舶来品。它们不仅色彩鲜艳、易于驯化,而且在漫长而不适的海上航行中也相对容易存活下来。但毫无疑问,在那时很少有人知道鹦鹉的需求,仍然有许多鹦鹉在运输途中死亡,不过它们确实比其它鸟类更坚强一些。

16世纪时,亨利八世(Henry Ⅷ)与一只深受他喜爱的非洲灰鹦鹉共享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Charles V)也拥有装饰有宝石的鸟笼。鸟类和鸟笼如此受欢迎,以至于法国出现了一个鸟笼制造者协会——这是一个由工匠组成的组织,致力于打造精美的鸟笼鸟舍。虽然这一时期的鸟笼并没有被流传下来,但一些仍在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被描绘下来。

17世纪,荷兰人开始培育各个品系的金丝雀。随后,这些鸟被出口到英国,养鸟开始变得更加容易。大约在同一时间,在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托马斯·沃特林(Thomas Watling)——一名以艺术品仿制为生的人,他首次描述了虎皮鹦鹉模仿人类语言发音的能力。在他的描述中,这只虎皮鹦鹉能够向他的主人打招呼。
18世纪,圈养宠物在凡尔赛宫成为一种潮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情妇杜巴里夫人(Madame du Barry)对鹦鹉有着极大的热情,甚至有一位海军军官因为送给她一只绿色的鹦鹉而被国王封为爵士。她和国王点燃了人们对异国宠物的需求,尤其是鹦鹉和猴子,因为它们更易于训练和运输。在欧洲更广阔的范围内,富裕的欧洲家庭通常都会拥有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鸟笼,即便有些鸟笼纯粹起着装饰性功能而并未真正用于养鸟。

19世纪,虎皮鹦鹉被引入英国,英国中产阶级家庭被这些表现友好、外观美丽的新宠物所吸引。那时的人们,通常会把它们养在巨大且设计复杂的笼子里,笼子可能被设计成微缩版的知名建筑物,比如泰姬陵和水晶宫。与此同时,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不列颠群岛的鸟贩子们会向前往西印度群岛的货船提供金翅雀(Goldfinches [Chloris chloris])和云雀(Larks [Alauda arvensis])的货源。这些常见的欧洲鸟类,将在西印度群岛上进行交易,再带回在大洋彼岸的其他物种,这些被交换的鸟类物种里就包含了各种鹦鹉类物种。

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1929-1930年的“鹦鹉热”疾病恐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都降低了人们对这些异国鸟类宠物的热爱。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鹦鹉不再是常见的家庭宠物,但金丝雀却很流行。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鹦鹉宠物再一次变得非常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鹦鹉宠物的流行程度到达一个新的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热门电视剧《巴雷塔(Baretta)》中鹦鹉弗雷德(Fred)的受欢迎度。随着鹦鹉宠物诊疗需求的增加,鸟类医学成为一门专业,1980年美国成立了鸟类兽医协会。两年后,《鸟语》杂志开始出版,为渴求知识的鸟类爱好者带来科学及时的信息。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人们开始意识到例如加热的不粘炊具产生的烟雾可能对鸟类致命等重要信息。1989年成立了世界鹦鹉信托基金会。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副教授和哈佛大学动物认知学讲师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与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African grey Alex)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她证明鸟类能对上百种物品进行识别、要求、拒绝和分类,并能够理解和主动使用英语交流。

今天,鸟类繁育者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他们的壮大及饲养繁殖技术的成熟,使许多鸟类物种的市场需求不再依赖于野外种群的捕获。通过人类与鹦鹉相处的悠久文化历史的累积,人们对于鹦鹉宠物的认识也更加趋于成熟,某些更加适合作为宠物的鹦鹉被人工繁育出了更多的品系供人们选择,一些不适合作为宠物的鹦鹉宠物,也可以根据物种需要建立繁育计划,并成为其野外种群的有益补充。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来了专门的鹦鹉救护中心和治疗中心,以照顾流离失所的宠物鹦鹉们。但现实中,由于鹦鹉主人的死亡、残疾、孩子的出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新手鹦鹉爱好者的冲动购买或对宠物鹦鹉数量的过度繁育,是鸟类庇护所变得必要却又不堪重负的一些原因。因此,未来我们应该更多的推动人们的意识——在饲养鹦鹉之前,应更好的衡量自身的情况及知晓责任底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www.forbirds.cn » 【致鸟】 人类与鹦鹉,盘点历史上的养鸟人(节选自《鹦鹉科学饲育指南》)

热门推荐

发现更多
官方商城
淘宝扫一扫
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
小红书
小红书扫一扫
关注我们